台灣省立桃園啟智學校 (作品介紹)
來源【1997/01NO.265期
建築師雜誌】
桃園啟智學校為全省第一所綜合提供教學、復健、職訓及住宿的特殊教育學校,招收對象主要為13歲至20歲之中、重度可訓練性智障青少年(其智商最佳約在50~26之間)。這類學童若能給予適當之教導與訓練,不但日常生活可以不必別人輔助而自己處理,更可加以適當的職業訓練,使其自力更生回歸社會。
本案之校區整體規劃及全案之執行由台灣省住都局負責,本所負責各期工程之設計。設計過程中由學校籌備單位帶領規劃單位、設計單位參觀訪問十餘所相關設施,並先後邀請特殊教育界之學者、專家及教育行政者舉行多次會議才定案。以下謹就本案設計之些許想法說明:
基地特性
1.基地位於桃園市後火車站大樹林地區,東側緊鄰陽明高中校地,南面鄰接公路局桃園監理站,西及北側為公園預定地。2.基地原本為水利會蓄水灌溉用之水塘,後徵收為公共設施用地並分割為本校及陽明高中之校地使用。回填後之基地地勢平緩視野開闊。
設計之整體目標
1.提供無障礙的生活和學習環境。2.重是教育軟體與空間硬體之良好互動關係。3.校區能予人明亮、清潔、美觀、活潑與溫暖的感覺以充分發揮境教之功能。
設計需求
1.行政教學區包括國中部15班高職部15班之普通教室、行政管理部門、專科教學教室、身心復健訓練之專門教室及職業訓練、陶冶之教學部門。2.活動區包括室外運動園區、中軸步道及風雨走廊、室內運動之多用途體育館、餐廳廚房等。3.住宿區包括男女學生住宿(約300人)及生活輔導設施及校長宿舍。4.配合建校計畫及經費預算需考慮分期分區設計施工之可行性。
設計理念及準則
依智障學生之人格特性、知性能力、行動能力及身體障礙等,分析歸納設計準則。1.規畫富有濃厚家庭氣氛的生活空間,以訓練學生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並造就自然輕鬆的生活與學習環境。2.規畫團體學習教室以發展其喜歡模仿的特性,引導其學習。3.空間結構必須分區明顯,即各學部、宿舍、行政及研究中心、職業教育場所、體育館等各自成一個獨立區域。但統一中也宜講求變化。4.教學單元分組成群,動線簡潔單純,使之易於掌握行動。5.塑造易於專心之學習環境。6.簡化生活空間及設備功能培養其運作與操作之信心。7.教學空間應能彈性調整,以配合多樣性之教學課程。8.空間之形狀、色彩要有個性,以訓練其正確之空間知覺增強其領悟力、思考力,並助長其記憶能力。9.校舍應給予學生清楚的方向觀念,在不同的方位都能看到易辨識之標的物。10.校舍空間維持適當幅度尺度應予放大(如走廊寬度)以容許其判斷上的誤差並注意材質之實用性及安全性。11.盡量加大樓梯、出入口及活動空間,並規劃便利的通行設施。12.教育與訓練功能相近的活動,其場所宜毗鄰,以便利場所和設備的共同使用。藉能符合經濟實惠原則俾能盡量發揮多功能使用。13.盡量減少學習區內及通路上之危險設施,規劃良好之避難與監護系統,以確保學習與生活環境之方便與安全。14.規劃大肌肉活動空間,以訓練與手眼協調及四肢靈活運用並促進身心平衡。15.提供室內外運動場地,鼓勵其跑、跳、爬、踢等運動,訓練其時空配合之能力,藉以增強其體能。16.規劃醫療、訓練及庇護空間與設備。17.對癲癇症、自閉症及自傷者,應有隔離及救護之安全措施及急救空間。18.於適當的步行距離規劃電動升降機。19.規劃附有便利設施之盥洗室、樓梯、走廊及坡道兩側設置安全扶手。20.各種校舍、教室及盥洗室之構造,固須考慮學生肢體之障礙,但一不可失之於過度的保護,以妨礙其克服困難之目的,而失去學習社會生活之機會。
設計構想
在尊重原有規劃單位所提出的土地使用計畫、開放空間系統及動線系統的大原則下,重新研擬校區整體的量體計畫及分期分區計畫再進行實質的建築設計。
入口退縮區
本區主要為校門、守衛室以及供校車上下學生和部分家長接送之學生等候。
行政教學區與職業教學區
1.本區原規劃為一大口字型配置,行政及研究部門置於近校門口側。我們重新研擬出兩個中庭的配置方案,分別付予兩個教學區的外部空間以不同的特色;並將行政及研究部門置於中間使行政人員易於掌握學生的活動以便對緊急突發的狀況提供適時的支援。2.行政教學區的中庭周圍圍繞三層高的建物,南北側分別為國中部及高職部之普通教室,東側配置專科教室及身心復健設施,西側為行政及研究部門。並於中庭配置摹擬家庭生活情境之生活學習教室,再利用其屋頂平台做為訓練肢體之迴旋坡道的銜接端點,同時借用殘障用昇降機之機房突出尖頂的細長量體作成精神標塔,以彰顯啟智教育之目標「自力更生回歸社會」。如此,將空間的屬性、活動場所意象及造型象徵性做一綜合以增強此教學區中庭的個性。3.中庭內所設殘障用迴旋坡道主要目的作為肢障學生的肌肉訓練而非垂直交通動線。坡度設計比法規的1/12還緩約1/14,同時考慮筆直過長的坡道易造成使用者的恐懼感,於是採彎曲不規則的迴旋坡道設計,並取其特殊的造型作為中庭的主要景觀焦點。4.普通教室群的空間構成主要為五間教室及兩間半戶外之多用途活動空間。和學生廁所教室的設計為配合啟智教育教師獨立自主的彈性教學,採取如彈性隔間、教桌椅彈性組合,另設個別指導室以及導師室兼觀察室。此外為考量重度肢體殘障生如廁及教師就近協助,其中有兩間教室附設有盥洗設備及汙物處理設備。對行動正常之學生廁所則集中設置於走廊中段靠中庭側,最明顯之位置,一反學生廁所常躲在陰暗死角的配置手法,以鼓勵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及勤於清潔打掃的維護習慣,此亦為生活教育之一環。半戶外多用途空間,除提供學生雨天時的物外活動並誘導肢障學生課餘多做筋骨活動。5.復健棟包含專科教室及專為腦性麻痺之多重障礙學生而設的復健設施包括肢體復健設施之大小肌肉訓練室、水療室、心理復健室、語言訓練室及日常家庭生活起居之訓練室。按空間特性及避免相互干擾而分設於不同樓層。每間均附設有準備室。6.職業教學區以二層L型量體與行政棟圍繞出半開放之中庭,中庭由走廊圍繞。L型凹角處之二樓設扇形視聽教室,一樓則做成半戶外的階梯教室,以增加中庭之開闊性;並權充為作品成果說明發表及戲劇表演等多用途之活動空間。將摹擬職業場所之聲、光、音等情境的教室設計成一層樓高,其屋頂做為活動平台並突出中庭。運用上述之量體變化形塑此一中庭的自明性。職訓教室除一樓之實習商店、實習廚房及陶藝工教室用途較明確外,二樓的教室則採用大空間及彈性隔間設計以因應未來教學課程之可變性,並預留電源、洗手槽設備及準備室。屋頂則利用為水耕暖房及洗衣工晒衣場,並配合校門方向之主立面做一道假牆以遮蔽晒衣場。
活動區-包括餐廳、體育館、風雨走廊及戶外運動園區
1.本區位於校園中段為主要之開放空間,用以區隔教學行政區及住宿區,同時又肩負交通軸線之功能。為此我們考慮以體育館及餐廳之正面做為此開放空間之邊界。沿著此邊界做貫穿校區之主要步道軸線。並於此步道兩旁一邊設置健康步道及花圃、植栽,以期塑造一豐富之街道景緻做為白天學習與夜間住宿不同生活領域之情境轉換。2.體育館為一多用途空間須滿足球類、體能復健及大型集會表演等功能。基本上以一樓大空間為主,二樓設局部看台座席。屋架結構採用人字型鋼架,並平行配置成菱形交叉狀,可以提高剛性抵抗側向橫力及直接露明豐富天花板之裝飾效果。活動區地坪採用實木浮式地板裝修以減少腦部受運動震盪之傷害,四周牆面亦採用彈性之沖孔夾板裝修180cm高,一則防學生撞傷,二則用以吸音。舞台設置殘障坡道。3.餐廳須容納全校師生用餐,又因中餐與早晚餐人數不一,因此將餐廳區分為二層樓,中餐須開放兩層樓,早晚餐則開放一層即可滿足住校師生。於二樓餐廳中間做室內挑空處理,使上下餐廳可視覺連繫,並於挑空上方,開高窗引進自然光線。空間模矩尺寸以容納六人一組之長方桌為基本單位,走道寬度並考慮輪椅可以活動的尺度。4.造型上考慮餐廳與體育館不同量體間的協調性,刻意將體育館的大屋頂做適當的退縮。兩者間分別以一低矮水平的風雨走廊串連及以高聳垂直的水塔居間統一,而共同形成運動園區之開放空間的優美背景。5.運動園區取消一般跑道操場的設置而改以公園化的想法。因此將固定性之設施如球場、溜冰場、野外活動場等設置於外周邊,中央則留設為大草坪活動區並環繞以慢跑道。
住宿區-包括男女學生宿舍、校長宿舍
1.為適應智障生特性須兼顧有小團體、中團體及大團體的生活學習模式,設計上以容納21名學生為一組的基本生活起居單元包括有起居室、臥室、輔導員室、盥洗及衛生設備。而學生臥房則由單人房、雙人房及四人房(其中一間為通鋪式)組成以因應學生不同的生活能力及個性差異,方便輔導員作彈性調配以達到相互照顧及個別觀察之多重彈性。2.由基本生活單元再組構成兩層樓雙中庭的配置方式,男女生各自擁有獨立的中庭開放空間,並共享中央的公共設施如門廳、復健室、保健室及統一的門禁管理。每兩單元間則設有共用的工作陽台供臨時的衣物清洗及熱水器的放置。3.外型以局部的斜屋頂及不同色澤的屋瓦來做為宿舍區的辨識性。而學生寢室開口部的外牆則以挑簷及雨遮等具功能性的元素作為外型語彙。
後記
謹對全體投注於特殊教育的工作者,致上最高敬意。由於參與本案的設計,我們更加瞭解硬體建設的努力過程雖然辛苦,但終比不上那些長期推動、執行教育軟體的教師們。記得楊拯華校長曾說:「教育一般學生,你還會有作育英才,桃李滿天下的成就與回饋;教育智障學生有些甚至連你是誰?都不知道。所以我並不常苛求老師要有愛心,反正要求耐心與恆心。」
啟智學校的教育目的在於對智障青少年實施完整的生活及職業之陶冶訓練,使其能自力更生回歸社會。因此在空間設計上對學生完全庇護的概念與回歸現實社會環境條件間的矛盾,如何取捨與均衡,實為啟智學校設計上困難的課題。雖然過程中所有參與者都十分努力,對空間的細部已盡可能考慮智障學生的使用性及維護性,但仍力有未逮之處。全省各地將陸續成立啟智學校,願本案的優、缺點能提供參考,使未來的啟智學校設計更完美無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