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華電子三廠 聯誠電子八吋晶圓新廠 外觀造型及景觀設計
來源【1996/12NO.14期
台灣建築報導雜誌】
文/楊逸詠‧楊立華
<緣起>
近年來,我國資訊電子產業飛躍成長,已成為製造業之主要支柱,尤其半導體製造業在國際景氣之帶動下,紛紛提昇造製之技術層次,主要製造大廠之一的聯華電子亦在三、四年前開始投資興建八吋晶圓新廠。在新竹科學工業園區三期土地上,預計分兩階段興建,已於去年底完成之第一階段聯電三廠及聯誠電子兩模組(MODULE),現在正積極施工中第二階段之聯嘉電子及聯瑞電子兩模組,預計完成後將成為科學園區首屈一指之八吋晶圓大廠。
整體廠區之基本規劃及第一階段建築物之基本計畫是由美國CCRS顧問公司負責,而第一階段之實質建廠工程為縮短工期,爭取建廠時間,以統包方式委任祥馥建設統籌。其中詳細設計發展及監造是由中興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在設備配置、結構、建築內部上為了配合製程,對基本計畫做了相當程度之調整,而在配置及外型處理上基本上沿續了基本計畫內容。當工程進行至地下層時,本公司受邀對外觀造型提出方案,以期更能表達業主對本建築物之期待。
<初期方案>
第一階段之工程是由聯電三廠及聯誠相連結之兩座72m×72m之大型潔淨室(CLEAN ROOM)位居中央,由靠東側之輔助設施棟(SUPPORTING BUILDING)供給其特殊設備及進出貨空間,其後為廠務機房及危險品倉庫、汙水處理廠及周邊設施。靠西側之主要公園大道旁,則為長達146m高5層(26m)之建築物。地下一層部分供作員工餐廳使用,並有戶外之採光天井。地面層則為供接待、展示、會議、訓練使用,二至四層為辦公室,第五層向後退縮6公尺,為生產線之空調機房。以中央大廳為入口,左右保持稱對之形式。此部分可說是本案之主要面向及外觀之處理重點。
由於本所參與本案時原來之結構系統及跨距已經確定,並已開始施工,因此外觀造型之提案,僅能就現有結構系統下作局部調整。且建築物之主要面向均朝向正西,亦需適當地考量節約能源課題。
首次本案所提出的數個方案,其中兩個方案較具代表。一個是由表達現代高科技之意象,以精確、光亮、平滑為表達語言,處理手法為中央以圓弧形水平框帶之玻璃帷幕牆,配以空間桁架之入口雨庇及聯電之地球形公司標誌,兩側則是強調水平窗帶,小型開口之辦公室部分,以實虛對比反襯建築中央進口部分,希望傳達簡捷明快精緻之現代科技效果。另一方面則是將中央部分以高大之門形框架實體,強調中央部分之大廳與門庇,並將大廳部分挑高,將聯電之公司標誌以磨砂玻璃方式鑲於帷幕牆上,開窗的形式將轉角部分連續並作變化以打破量體厚實感覺,表達輕快之效果。
然而僅是以表達高科技意象之出發點,並不能滿足業主需求,聯電董事長曹興誠先生,縱貫半導體產業研發及生產多年。深知高科技快速淘汰進化之特質,並認為若在建築形態上一味地追求高科技之表達,往往於完工之時點已失先進之意義,倒不如於激烈的國際性產業競爭上表達固有的文化特質較具深遠的意義。因此除了高科技意象外,希望能在外觀造型上傳達中國傳統文化意涵,但又不希望成為宮殿式建築之轉型。這要求始設計面臨嚴肅的課題。
<琮與璧之結合>
欲與建築造形上表達中國傳統文化意涵,我們分析了既有的著手之方向,若由傳統中國建築形式為出發,有由空間構成之特徵如合院、中軸線等,講究虛實的變化,但在此案並不適宜。有由建築形式元素部材、比例等著手,直接引用者有之,加以簡化轉形著有之,此一方式雖易讓人了解,但若與建築物內部無法結合,則易流於因襲傳統形式,無法創新。另若由中國的哲思為出發,加以演繹轉化成形式要素,並塑造出個人的風格,此一方式之表現性最寬廣,亦最不受既有形式之羈絆,但思想轉化成形式之過程容易流於武斷,雖多樣性之嘗試,則可是豐富新的形式及表現。
而這次在基本的平面格局已經無法更動,立面高度也無法增加的情況,我們想也許採取一種象徵意義的轉換來表現,比起僅是傳統建築的元素重新安排,甚至犧牲空間機能,較能兼顧傳統與現代而作平實的表現。因此將對象由建築物開放至「工藝品」之造形,而曹董事長正是一位中國古玉器之收藏家,為此曾多次觀賞他的所藏。玉即美石之意,在世界上似乎保有中國人對玉特別喜愛並懷有長遠而深厚之感情,除供作美的的欣賞對象外,往往將之比擬為德性、人格、溝通自然之物。曹董事長認為,人類文明自石器時代演進至銅器、鐵器、資訊時代,而資訊時代之核心及為矽(Si),是世界上分布最多,也是砂石的主要構成元素,資訊時代可說是新「石器時代」,因此引起了他對新石器時代中國的在玉的興趣而蒐集。
我國文化遺跡在夏商以前並無文字記載,以往多以中原為主的仰韶、龍山的陶器為代表,而由最近三、四十年來,由中國陸續挖掘出土的遺跡來看,發現玉器分布的面非常地廣,自遼西及內蒙古紅山文化,黃河中游之仰韶及其後續之中原龍山文化,長江中游之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之良渚文化,直至廣東之石峽文化均有大量玉器,其中「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至4200年前)之紋飾尤其精美,除了顯示出卓越的琢玉工藝外,神人獸面紋的出現亦標示了精神層面上以特定形式來表現共同敬畏及信仰。其中尤以二件禮器,更為加以重視。其一是「琮」,外表為方柱,周身四角有刻節,柱內圓筒透空,兩端成一圓環突出於方柱體。紋飾由一神人騎於神獸之母題(MOTIF)轉化為抽象簡化之二長橫帶及一短嘴之過程清晰可見。或許由於後來沒有流傳,因此物之功能尚無定論,但為重要禮器之一則無庸置疑。其二為「璧」,為中有孔圓形之板狀玉片,除中有開孔外,倒是與八吋晶圓頗為類似,良渚璧多屬無紋素璧,僅琢磨出玉之溫潤自然肌理,與「琮」大量刻紋大有不同。對於這兩種玉器,在周禮,大宗伯中有記載「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其方圓的造形,或許透露了遠古時人對天圓地方宇宙觀的體驗,而轉換成為溝通神人的重要禮器。我們研究了建築物的形態發展將原有的門形框架加以修正可以形成雙「琮」,「琮」面紋飾之節間分隔,正可作為採光之水平窗帶,而中央的聯電公司標誌,亦可為「璧」的所在,使之鑲於空間桁架之上。此一想法既成,即將以發展,雙琮由於平面的限制,無法將琮以一柱擎天的形式出現,為了保持琮之完整性,將「琮」之一半突出於建築,琮面共分五節,兩角各飾神面最上一節高出屋頂。運用相鄰垂直壁面可以完整反射物體之特性,透過反射玻璃可以形成完整的一管長琮。如此無論自正面和角度均可看到雙琮夾單璧的形態。此一手法將傳統固有天地神人相通古老悠久意象融合於建築物中,對於瞬息萬變的資訊電子產業,別具意義。
<細部發展>
在「琮」的神面部分,以白色花崗石為材料,採用抽象的神面,以雙凹橫槽帶象徵羽冠及髮飾,轉角之鼻梁稍塌,顯出漢民族之特徵,嘴層厚短凸而無紋,兩眼以淺凹紋帶出,似有若無,以強化自轉角而看時剎那體現之滿足感。玻璃部分轉角為弧形強化反射玻璃,以符合琮之形制。
至於「璧」,由於璧是講求圓滿不可有裂縫,有所謂「完璧歸趙」之典故,但在外徑約達五公尺之圓形,要鑲在空間桁架上,而能無縫則十分困難。曾經嘗試於研究用模型以大片玻璃製作,減少接縫,將空間桁架透過璧而出之方案。最後決定採用綠色花崗石以類似晶圓之四方小塊拼組,並將中央九格連結成一完整之大單元至現場組裝後吊至中央。花崗石則裁薄至九公釐,用膠貼及扣件鉤掛於其後之背襯強化蜂巢鋁板。石片間以密縫接合,填同色填縫劑整體磨光宛若自一石剖出之完璧。四周以鍍金邊框收邊,除襯托強調圓璧位置,並將玻璃與石材之交接作一收頭。至於四周是以四邊無框之反射玻璃單元(背襯框,結構性填縫)僅留分割接縫,以免干擾圓璧之完整。支持璧之空間桁架,須能吸收風力及水平變位,因此將中央大廳挑空部分共分為9×9共81塊方格,每三格為一點固定於牆面及梁上將圓璧內接於中央九格之內。
至於門庇部分,為避免造型元素過於複雜而相互干擾,以一半梭形之弧形板出挑,遮蓋隔風前室,儘可能以玻璃穿透,連繫內外,表達簡捷輕快之現代感。
兩側的辦公是部分,除了水平板片的分割與整體建築物相連外,延續聯電二廠,研發大樓之白色金屬板,藍色玻璃之形態,但於最上層及一層以暗茶色弧形飾帶,中間並鑲以鍍金橫條,使建築物更形沉穩雅緻。
地下室員工餐廳外部為一採光天井,設計了一落瀑及噴水之水景,除養錦鯉之外並加以綠化,為員工餐後舒緩身心之場所。地面外部以穿孔之花蓮奇石為主,散布於草坪內,並特別挑選了一迎客巨石,指向琮面及入口,植以高大之麵包樹,其他多以黑板樹及樟樹種樹,待數年後必可綠蔭盎然。
<結尾>
本設計之發展可說是曲折中帶著好奇,與其說是向中國傳統如何在表現建築的大命題挑戰,還不如說是以一種較為輕鬆的心情,去了解古老文化中的多元面向,並加以融合的一種嘗試,在過程中盡可能兼顧空間、材料,施工技術及未來維護的基本課題,而以一種完整的形式呈現出來。
最後,也要謝謝諸多參與人員的智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