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專輯
來源【
內政部營建署專輯刊載】
將學術與實務做最好整合的建築師
文/吳光庭
大環境下成長的台灣中壯代建築師
自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影響台灣現代建築發展的兩個主要「人為」因素分別為(1)1949年隨國民政府來台的建築專業者。(2)光復初期台南工學院(成大前身)建築系畢業之學生。大陸來台的建築師大多留學歐美,對現代建築有某種程度的涉獵,並且有許多的實物經驗,如基泰工程司的關頌聲、中國興業的趙楓等。這批建築師填補了1945年以來即呈現真空狀態的台灣建築專業人才荒。而台南工學院出身的建築系畢業生早期雖仍受大陸來台建築師專業的指導,但很快的,在六O年代後,即成熟地足以接替大陸來台建築師,成為台灣建築發展上的重要生力軍。建築學術的發展,亦伴隨著建築專業的日益成熟所顯現的更大需求,以及社會對學術研究的自主有更大的期盼等條件下而日益蓬勃。這其中仍以日後改名為成大建築系的學術研究為台灣最重要的建築研發重心所在。從早期以建築工程、建築結構為主發展至今涵蓋建築設計、建築規劃、物理環境、建築設備、建築史與理論等領域,成大建築系已儼然成為國內最具完整規模的建築學術研究重鎮。
在這段時間中,成大建築系仍需扮演著專業人才及學術研究培育的責任,我認為這其中最重要的轉變應是從吳讓治教授回成大開始,因他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的學位頭銜,以當時國內受國外一流嚴謹學術訓練的高學位人才之缺乏,成大建築的學術研究在他的策劃下,規模因此日益壯大。與之同時的學術研究成長的即屬東海大學的漢寶德,但受限於主客觀因素,私立大學的建築學術僅能偏重某一領域,而無法如成大如此的全面發展。時至今日平心而論,成大所專長的如工程、結構、設備等研究領域仍為他校所無法望其項背。獲取本屆「學術技術貢獻獎」的楊逸詠即為此大環境下成長的台灣中壯代代表建築師之一。
建築專業的學術研究
我個人一直很有興趣瞭解「建築專業的學術」這個議題,是因為我認為這似乎比傳統學院中的建築研究更貼近社會現實,更能接近建築所代表的真實生活面。楊逸詠是開業建築師,同時也是大學建築系的教授,所謂的「開業建築師+大學建築系教授」與其所獲的「學術技術貢獻獎」二者之間,其得獎似較偏向於肯定「學術的專業」,對台灣的實物界而言,楊逸詠的得獎自有其清晰的成長脈絡可循。楊逸詠民國58年自成大建築系畢業,在校時即曾受業於吳讓治教授,此後即負笈日本東京大學建築系,進入與吳教授同一個師承的研究室,並於6年內獲取碩士及博士學位,隨即回台任教於成大建築系(1979~1983),隨後辭去教職,專職於與同學合夥的浩群建築師事務所,近年來除負責領導後來成立的聯合設計組織(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外,並擔任中國文化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的專任副教授之職。從「教書」到「開業」再到「教書與開業」之建築活動軌跡,似乎說明了楊逸詠教授/建築師獲獎的必然性。
其實我更有興趣瞭解的是,建築專業是否有學術研究的層次可言。一般而言,學術研究的價值往往是超越現實的,通常在這種研究過程中所引用的理論、方法以至於結果並不完全可以用「當前」的角度來審視。但建築的專業本質上,其主要目的即在解決當前的問題,因此,「建築專業的學術」似乎存在著一些矛盾且難以成立的;這種討論似乎與建築的定位有關,而早在本世紀初時,當人們開始思索現代建築教學體系的特質之時,有歐陸人士如Henry Van de Velde及其後的Walter Gropius等,及倡議將建築視為應用藝術(Applied Arts),從而將數百年來將建築視為藝術之一部分的傳統解放出來。因此建築的學術研究,其實大多是與「生活」有關的應用研究,這其中有美學,也有工藝、科技等內容存在,成立於1919年的Bauhaus即是一例,其影響之大可謂之「世紀性的影響」亦不為過。
這種應用性的研究發展,終究演變成今日的「專業」。但建築的應用研究仍不斷的以追尋更完美的生活品質及充實建築專業的精緻度為目標,這似乎是無法改變的規律,而這也正是歐美國家建築學術研究的主要方向。在這種觀念下,我個人亦不贊成現時許多建築同行習慣性的將彼此之間的關係,以分離且意含對立的言詞,如「學術界」與「實務界」,做為一種概括性的論述與認知。假若果真如此的話,從實証的角度來看,我們大概也就無法全面瞭解,像楊逸詠這樣的具有學術實務兼容並蓄的專業者之專業特性,以及其對社會的貢獻了。
對社會的影響與貢獻
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觀點,來看楊逸詠在專業學術上對社會的貢獻與影響。
一、從已知能掌握的資料來看,楊逸詠由赴日至回台以來自1971至1995這段二十餘年的時間中,所發表的論文、報告、著書、譯文、建築作品及其他相關報導已超過200篇/件。單以文章的性質而論,其中針對建築技術性的法規體系研究,及技術規範之審定如地下建築物、高層建築、建築防火耐火構造等專門課題,均有極度廣泛且深入的積極參與。以長期依賴日本建管法令移植經驗的台灣而言,對在台灣建立自主且適合於本地環境的建築技術法規制定,當有極為重要的貢獻,在這裡我們所看到楊逸詠的努力,是將建築營建體系法治化,其重要性並不下於蓋一棟好建築,二者之間也應是互補的狀態。
二、針對長期以來,對台灣建築發展影響最大的營建體系在合理工法的改善對策上,楊逸詠在其所實際參與的實際工程及文章發表之中,對於建築工法及生產合理化、自動化以及品質驗証、建築模矩配合等領域之研究,在促進台灣在建築生產技術提昇上亦有頗多貢獻。這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楊逸詠共同參與研究的「建築生產合理化」如複合化工法的提出,相當有效的改善施工流程中對建築施工品質影響最大的鋼筋工、模版工等的改善,我個人認為這不僅是為台灣特有的工程施工環境所提出切中要害的改善策略,某個角度來看,也是一種符合經濟學中所謂「對資源做有效利用」的基本原理的反應,我相信楊逸詠在這方面充分表現出綜合學術與實務能力的專業者的特性。
三、建築作品的實踐,也是楊逸詠展現其「全方位」建築專業能力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如整體工程完成於1991年的「東北角風景區龍門公園河濱服務中心及護岸」,這件作品充分發揮了在台灣難得一見的以自然地景為主的設計手法。相關的案例如新竹聯華電子的立面處理均可感受到楊逸詠及其事務所在工程專業之餘可貴的人文素養,再如完成於1995年的「台灣省立桃園啟智學校」所展現的建築計畫中對特殊教育的瞭解,亦可窺見楊逸詠所帶領的射計團隊的用心與細膩。完成於1996年2月的「台北市住友福陞大樓」,是楊逸詠所代表的大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與日本的「日建設計」合作的案例,楊逸詠不諱言的表示意圖將日本人所特長的工程細部處理,經過內化與學習使其成為其事物所的特徵,並為日後事務所作品建立「頂尖」品質的能力預作培養的雄心。我個人認為這是台灣未來在面對開放的國際社會應有的基本態度。從這裡,我們才有資格開始思考「本土建築」更深的涵意;而這件作品也獲得1996建築師雜誌所頒發的獎項,同時因這件作品傑出的細部處理,亦因此榮獲內政部所頒發的智慧型建築獎及外殼節約能源設計獎。這些具體的實例,說明楊逸詠在學術研究上為落實在建築作品的努力,是值得敬佩的。
以上這三點具體說明了楊逸詠在工程實務及作品上的綜合表現,除此之外,楊逸詠對於建築史、理論與思潮亦相當用心,尤其在引介當代日本建築發展現況,做了相當多的工作。如其所企劃的1986年在台北舉行的「開東合西」展,這大概是台灣第一次跨國聯展的方式與日本建築師「同台競技」。楊逸詠也參與安排當代日本名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台北展(1984)。這些都相當程度的提昇了台灣在國際建築舞台上的視野與能見度。此外,對於古蹟保存及相關法令的建立、推動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的成立等,在在都說明了楊逸詠在公共事務方面積極參與的個性及事蹟。
最後我必須強調的是,「學術技術貢獻獎」對台灣的建築專業界潛在的年輕專業者絕對具有鼓勵的意義,有它的重要性,而楊逸詠也確實為這一項獎項立下了一種高標準的典範,我認為他是一位將學術與實務做了最好的整合的角色的教授/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