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角風景區龍門公園河濱服務中心及護岸 (作品介紹)
來源【1995/10NO.01期
建築師雜誌】
文/楊逸詠
龍門河濱公園旅客服務中心及護岸設施為本所多年來連續接受觀光局東北角風景特定區管理處委託景觀設計之一成果,本案位於雙溪河之出海口,福隆海水浴場旁之龍門河濱公園內。龍門河濱公園目前已有完整的露營活動設施,本基地面向雙溪河緊鄰露營區屬靜態之自然景觀,為未來發展雙溪河流域及福隆地區為遊憩區時水域及陸域活動交會之據點。
基地呈狹長梭形為雙溪河下游沖積而形成之土地,前面臨河,背倚地勢較高之砂丘,為海岸林植物帶所環抱,雙溪河經年水量充沛流速穩定為台灣少有未受汙染之河川。基地原狀有部分廢耕痕跡及一自然沼地,其餘部分受砂丘草本植物及水岸植物所植被,四周環境除風水鳥蟲之自然天籟外一片寧靜。由於位於淡鹹水交會之際動植物資源豐富,然而基地地勢平坦低窪隨時有受潮汐慢性侵蝕、海水倒灌及暴雨沖刷之顧慮。
此據點開發之活動功能設定為景觀及親水活動並兼具雙溪河水上活動之一中繼點功能,而業主對周圍環境之景觀、陸地植被及水域生態之維護極為重視,從自然環境保育之觀點並不期望有過分高密度之活動之導入。因此觀光據點之開發、自然環境生態之維護及狹長梭形腹地之保護成為本設計案之主要課題。
上述設計課題使建築設計者在表現欲求上面臨矛盾與掙扎。面臨景色優美之基地總是容易會將設計者引入造形幻想之夢境,為了避免陷入一廂情願的窠臼,在多次的基地踏勘逗留中極力於思考如何將設計主角回歸大自然環境。基地四周之海平面、海岸線、遠山、砂丘、河面、灌木群落等均呈現連續水平線表達出大自然連綿不斷之力量與生機,連續水平線為從自然觀察中所獲得之重要設計線索,因而水平線之延伸意象、背景天空線之完整性、建築物垂直量體之控制等成為本設計之主要概念。
建築造型處理上將地上一層鋼筋混凝土坪屋頂形成水平延伸之景觀平台,並於其上安置若干木構架斜屋頂之實虛建築亭閣點綴其間。為了減輕亭閣之量體感覺,亭閣平面採用正方形單元錯接連續,以使屋頂線因重覆性呈現韻律感及跳動性之水平延續。本構架斜屋頂型式採木板條直線斜屋面,形態擬似漢闕及漢代明器之民宅屋頂,主要欲求擺脫過份華麗加工之亭閣形式,回歸原野純樸之造型意象。
在對應自然環境之設計手法上,本設計案將原有沼地保留使其成為一室外自然教材,原基地唯一之大葉合歡木使其包被於亭閣之間,並設置一抽水唧筒,使成為一綠蔭遊憩活動焦點。岸邊之處理為了避免水流侵蝕而於岸邊打樁並設計成為石砌階段狀以利親水活動,樁側壁則以經設計之特製預鑄混凝土空心魚槽疊砌,其作用為避免粗糙之混泥土岸壁、增加水生動植物棲息空間及可供附著之表面積並具抵抗潮汐之消波作用。空地之處理,除進出廣場保留必要之鋪面外,以簡單之石砌短牆,順延河岸曲線,分割出若干大塊草地,供作戶外活動場地,植栽方面則盡可能於基地內及工程影響地點之交界處復植原有植被植物,甚至於基地兩端打樁處一定距離內復植苓草,使人工河岸與周圍環境融合不突兀。其餘各種鋪面之用材柱及牆壁之石材包砌、洗石子裝修及門窗欄杆等均優先採用原始材料,全為尊重自然環境之前提下之結果。
本設計案面積規模及工程金額不大但從接受委託後,屢經多次草案、研討。簡報過程,定案後又有地籍產權及河川限制等土地問題之處理,因工程預算關係分次發包,從簽約至完工時已經歷四年,對建築師事務所之經營面上而言實為不利。然而設計施工過程中,觀光局及管理處之相關技術人員對環境生態保護之執著、對本案之期許、對風景區造型建材之建議,對設計者創作空間之尊重,不僅使我們經歷了寶貴的共同互動設計過程,也嘗試了一次景觀塑造與環境保護共存之設計經驗。
從現今台灣建築案件之規模動輒而言上百戶甚至千戶,且在造型上附加各種特異形式之現象相對比,本設計案為名符其實之純樸小品,猶如音樂中之民間地方小調。大部分的設計者總希望自己之創作作品是一首偉大的交響樂章,而我們期望每一個觀光據點經細心規劃設計都能成為大自然交響樂中的一個重要音符。